1992年,29岁的韩国青年李旭渊来到北京,是中韩建交后首批赴华的韩国留学生之一。33年后,作为韩国西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他仍清晰记得初到天安门广场时的兴奋。
“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渴望亲眼看看中国是什么样子,中韩建交终于提供了机会。”李旭渊说。
如今,李旭渊足迹已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他将个人观察凝练为散文集《独自行走中国》,期待以此帮助更多韩国民众更深入地理解中国。
1100多年前,新罗少年崔致远乘商船离开故乡庆州,渡海赴大唐求学。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历经艰辛苦读,十八岁便中宾贡进士。此后,他在扬州任职四年多。崔致远将扬州任职时期撰写的文集编纂成《桂苑笔耕集》。这部著作对朝鲜半岛的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李旭渊说:“新罗与唐朝的交往,启迪我们应如何进行开放的文化交流、如何建设开放的国家,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智慧。”

10月15日,韩国庆州崔氏中央宗亲会组织的代表团在江苏省扬州市的崔致远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如今,中韩两国民众共读崔致远的诗文。在李旭渊看来,无论是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愁,还是崔致远在大唐求学时的思乡之情,其实都是相通的。“文学可以超越国界,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最好的方式之一。韩中之间这样的文化交流越多,两国间的距离就会越近,互相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旭渊认为,要想深入理解中国,需要先理解中国人,理解他们的生活与喜怒哀乐,而文学和电影等正是观察这一切的重要窗口。
李旭渊将不少鲁迅的作品翻译并介绍到韩国。由鲁迅《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改编而来的戏剧近些年时常在韩国上演。他观察到,鲁迅作品引发韩国观众反思现实,甚至有人感叹“故事里说的不也是当下的韩国吗?”
“这就是文化共鸣。韩中两国间的这种亲近感是长期人文交流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和不断扩大人文交流,创造更多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李旭渊说。
今天,当更多韩国青年阅读鲁迅、余华、刘慈欣等人的作品,或飞往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免签旅行,越来越多的“崔致远”“李旭渊”也在中韩间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让跨越时空的共鸣生生不息。(记者:黄昕欣、陈怡、司晓帅;报道员:金颢旼)
责任编辑:蔡晓慧